五年前在读谷歌黑板报《浪潮之巅》的时候,就被吴军博士所讲述的“大学的理念”深深地震撼到了,纽曼所倡导的通识教育与洪堡所倡导的专业教育在现在看来已经深入我心。所以这一次读他的新书《大学之路》,我并没有过多的期待,只是想知道在他眼里,这些大学都是怎样教育学生的。
总结起来,就是一个灵魂,两个维度。
一个人的灵魂决定了他的趣味,我一直想做一个有趣的人,所以我一直在反问自己,什么是人的灵魂。看到吴军博士说到,“一所没有独特理念的大学一定是办不好的,就如同一个没有灵魂的人走不远一样。”我会心一笑,发现原来有灵魂就意味着有着独特的信念与价值观。反观好的互联网产品也是这样,我们可以从 UI 上就可以看出 Uber 的高贵冷艳,Lyft 的可爱亲民。
在我过去求知的道路上,有灵魂的学校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耶鲁教育了我不单单要探索真理,更是要动用智慧带领人类走向光明(Lux et veritas);清华教会了我要向天学习刚强劲健,有恒心有毅力地自我激励与成长,但是又不可心生傲慢,要向地学习敦厚和善,包容他人帮助他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国关则教育了我要忠于党、国家、和人民,用勤奋的工作报答他们的恩情,要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个世界,并想方设法用创新改善这个世界(忠诚勤奋,求实创新)。
两个维度,是指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没有重点地挥霍。人才的知识体系往往是 T 字型的,有些学校更注重于深度,有些学校更注重于广度:扎实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学生找工作,立竿见影,广博的知识让学生看到更大的世界,能够在未来的道路上有更多的可能性,有助于学生更长远的发展。
既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侧重的维度不一样,所以我们认为,合适的才是最好的。Jeff Atwood 就说,当初读书的时候,幸好并没有主修计算机,否则将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在没用的数学课上,而作为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只选择那些对编程有用的课程。
这种适合不仅仅是灵魂上的合适,维度上的合适,还有时机上的合适。人生的各个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从学生来讲,大一大二融入并探索大学生活,大三大四朝着某个方向发力,为未来做准备。从创业者来讲, Peter Thiel 谈做生意要回答的七个问题,排名第二的就是时机问题。
个人的发展,从小的来说,需要掌握火候,从大的来讲,需要适应天下大势。
在逆境中,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你会发现,读哪一所大学这个问题本身,也并没有那么那么重要了。世界发展到今天这个时代,对个人的容错率是很高的,一个人不需要再死守着二十四节气,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能错过每一天的时令。个人的失败,不再像过去,武士相遇,生死悬于一线,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只要有心,在正确的领域,刻意练习一万个小时,总有出头的机会。
而那些辉煌的顺利的,也终究有衰败的那一天。比如 Reid Hoffman 就提醒我们看看底特律的昨天和硅谷的今天,要居安思危。童话故事总是喜欢以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为结束,那后来呢?可惜没有一成不变的关系,没有事事顺心的境遇,凡事怎么可能就那么简单?
EOF